一战百年,祈愿和平——德国老兵后裔青岛寻踪之旅完美落幕
2014-11-13 09:01:00

11月11日晚,随着德国老兵后裔与德国“中国青岛合唱团”联合访问团最后一名团员步入中国海关机场边检站。为期一周的“一战百年,祈愿和平——德国老兵后裔青岛寻踪之旅”正式落下帷幕.

德国锡跟的那一次约定
 

 
 

2013年8月,由青岛城市建设集团联合有关专家、学者和机构发起的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正式成立,旨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挖掘和保护优秀建筑文化,促进国内国际文化交流,并随即开展了内容丰富的交流活动。于2013年9月派代表团赴德国交流访问,在访问德国锡跟市期间,受到了锡跟市市长和早期旅青德国人后裔以及德国“中国青岛合唱团”的热情礼遇,他们提供了很多一战期间与青岛有关的史料和信息,并向青岛印象博物馆捐赠了藏品。


 


     众多后裔对其祖辈曾经到过的这个东方之城也充满了向往;这次访问还首次发现了在德国竟然有一个名为“中国青岛”的合唱团,并且已经组建了一百多年,他们也对自己乐团缘起的城市充满好奇和憧憬;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向两个团体发出了造访青岛的诚挚邀请,得到欣然应允。

百年情愫,始终放不下的青岛

近一年的时间,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始终与两个团体保持着友好联络,这期间也得益于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顾问江秀凯博士和留德华人学者于芳女士倾力推动,最终,由早期旅青德国人后裔以及德国“中国青岛合唱团”共计47人组成的联合访问团终于2014年11月4日抵达青岛,正式开启了“一战百年,祈愿和平——德国老兵后裔青岛寻踪之旅”。访问团在青岛考察青岛城市建设风貌与发展状况,探访青岛著名历史建筑及街区,参观特色博物馆、档案馆,浏览老城风貌,参观青岛城市发展及现代化新城建设;并与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文化团体、专家学者、中德合作机构等开展了一系列友好文化交流,促进了青岛与德国的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进了中德友谊。

 

 

11月4日傍晚,访问团抵达青岛并下榻青岛金沙滩希尔顿酒店。11月5日上午,访问团一行首先登上小鱼山,俯瞰了青岛老城区市容,他们表示青岛老城区与德国锡跟等城市的风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青岛临海而建更加富有魅力,“老城区的建筑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如果从海上看,景色也一定非常迷人”。
 


     访问团随后参观了位于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内的俾斯麦兵营旧址,来访者大部分人的祖辈当年在俾斯麦兵营当兵,当年这些士兵是在1914年以前来到青岛,驻扎在俾斯麦军营。看到祖辈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访问团成员们百感交集。施密特是德国老兵第二代后裔,77岁的他和儿子此次一起来到青岛,施密特称自己的父亲曾在1900年来青参与修建总督府、海军基地,在青岛一呆就是六年。“我很高兴的是,今天来到青岛,看到有些建筑还是相册里的样子。这些建筑能保持当年的原貌没有被破坏,让我感到很兴奋。德国在二战期间旧建筑被损坏,现在花大量人力物力修葺,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我希望青岛能把这些古建筑保留下去”,施密特说。在俾斯麦兵营旧址前的花园里,“中国青岛”合唱团还集体演唱了一首《水手之歌》,这个合唱团成立于1911年,活动基地位于德国的埃斯林根市,合唱团最初正是由一些上世纪初曾经到访过青岛的水手,再返回故乡后,时常怀念起在这个东方国度海滨之城的时光,于是聚合组织成立了名为“中国青岛”的水手合唱团。他们的标识上也赫然印着“中国青岛”四个汉字,一百多年来没有改变。一百多年来他们用歌唱延续着与青岛的渊源。

 

 

访问团当日还参观了青岛啤酒博物馆、大港火车站(胶济铁路旧址)、原胶海关办公楼旧址和馆陶路德国风情街,并造访中德艺术家交流创作基地,与恰逢在青举行创作展览活动的中德艺术家交流。

 



      11月6日,访问团一行继续青岛老城区优秀建筑风貌之旅,沿途参观了中山路区域及周边诸如栈桥、天主教堂、总督府、欧人监狱旧址、中山路一号等著名建筑。这些留有德国印迹的老建筑让德国后人激动不已,探访欧人监狱旧址时,访问团表示:他们不仅见到了德兵侵占青岛期间的各种军事训练图片,同时也看到了德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德国在青岛的所作所为是不好的,我为德国帝国主义的做法而愧疚。”一名德兵后裔这样说,“但是更欣慰的是我们两国人民还能和平地讲述两国的往事,能够开始新的友好交流。”采访中,多位老兵后裔表示,德国老兵已经离开青岛100多年,此次他们作为后人再次来青,了解先人的一些经历,也了解到了更多德国老兵侵占青岛时期的真实历史,并看到先人在青岛留下的建筑和印迹,他们感到很满足。

 

 


 
值得一提的是访问团11月8日参观了位于信号山的迎宾馆(总督官邸旧址),在重温历史、感叹建筑艺术的同时,访问团中Dieter Schmidt的父亲正是总督官邸地下防御工事的设计建造者,他回忆起其父亲讲述的细节中还有紧急避难设施,并在总督官邸管理人员协助下找到了两处避弹洞,而此前,管理方仅知道有这样的设施,但对其用途等并不知情,以至于用玻璃、铁门等进行了封堵。
 

 

 
6日当晚,在青岛金沙滩希尔顿酒店的青岛印象大宴会厅内上演了一场“追溯青岛印象 加深中德人民友谊”中德人民友好联谊会,德国“中国青岛合唱团”与“青岛印象”室内乐团同台演出,大家用激情与歌声,传递德国与青岛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与相互的祝福与合作。德国驻沈阳市领事馆总领事Jens-Peter Voss先生及夫人Barbara Voss女士也以私人身份专程到青岛参加了本次活动。
 

 

 

(德国驻沈阳市领事馆总领事Jens-Peter Voss先生致辞)

 

一战百年,共话和平友好

11月7日上午,访问团一行来到位于青岛山的一战炮台遗址公园,一起回顾了100年前发生在青岛的日德战争。访问团成员表示:虽然之前也参观了很多青岛的建筑,但是直到站在一战遗址公园内,看到以往战争时期留下的东西,才更加深刻地意识到,100年前这里真真切切地发生过一场残酷的战争。“我特别感恩如今的和平景象,看到这座美丽的城市,我感到非常欣慰。”在一战遗址公园内,访问团与中方共同栽下两株松树,分别命名为“和平树”与“友谊树”,以共同祈愿世界和平安宁,祝愿中德人民友谊长存。


 
 

随后访问团一行抵达位于南海路23号的海滨旅馆旧址,看到这座有着110年历史的德国建筑如今是青岛城市建设集团的所在地,在经过了修缮之后,这座历史建筑完美地呈现出原本的面貌。访问团仔细查看了这栋百年建筑的诸多细节,对其来之不易的保护性修缮成果赞叹不已。在很多德国老兵后裔的脑海里,海滨旅馆是他们的先辈们多次跟他们提及的一个建筑。“对面就是当时的维多利亚浴场,来到这里之后,都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场景。”一位德国老兵后裔感慨。德国驻沈阳总领事馆总领事Jens-Peter Voss先生说:“我在1992年的时候来到青岛,跳进这房子对面的海里洗了个海澡,从此就和青岛有了不解之缘。” ,德国友好访问团团长Muller先生也和大家分享了他的故事。他说,他是一名参加日德战争的德国水军的后人,因为祖父曾在青岛生活过,因此他对青岛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激动地称青岛为“亚洲的一颗珍珠”。Muller先生说:“我能想象到我的祖父怎样从这个海滨旅馆走出去,去游泳,去爬小鱼山。”访问团一行还兴致盎然地参观了青岛印象博物馆博物馆,并分别向博物馆捐赠了更多的藏品和资料。


 
(参观海滨旅馆旧址)

 

(参观青岛印象博物馆)

 

11月7日下午,“ 一战百年,祈愿和平——德国老兵后裔青岛寻踪”中德友好主题交流会在南海路23号海滨旅馆旧址举行。访问团与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文化团体、专家学者等济济一堂,共话和平与友谊的主题。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胡绍军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海滨旅馆邮票珍藏册也在本次会上首次公开发行,并作为珍贵礼物赠与德国友人。青岛市政府也将一套介绍青岛过去、现在和未来规划的光盘和照片赠送给访问团,希望这些记载着青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资料能够被德国人知晓,希望更多的德国人知道青岛。


今年恰好也是青岛红十字会建立100周年,青岛红十字会的建立源于百年前的战争,当时正在青岛的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的吕海寰召集青岛商绅界人士,组成了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会长由德国人卫礼贤担任。德国后裔团和中国青岛合唱团访问青岛的消息被媒体跟踪报道后,青岛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李然看到报道非常激动,辗转于6日晚九点多联系到访问团,并参加了7号的座谈会,会上当天红十字会向访问团成员赠送红十字会百年画册。表达共享历史资料,修复还原历史的愿望。
 

 
(中德友好主题交流会)

 

访问团成员、历史学家Hans-JoachimEmil Karl Schmidt先生研究一战历史 14年,他将德国历史分为战前和战后修复期。他说之前在德国发生了一场火灾,将很多德国在青岛时期的资料毁灭了,如今他也希望可以共同来“修复”这段历史 。他表示,“希望能够与青岛研究中德历史的学者交流,希望能够共同还原历史中珍贵的故事,让历史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著名文史专家巩升起做了题为《东西方之间——德占时期青岛历史文化概述》的主题演讲,与德国友人回顾和探讨了百年以来德国与青岛城市发展的渊源。
 


             (访问团团长Muller先生)

 

(接受媒体采访)


11月9日下午,访问团来到青岛市档案馆进行参观,工作人员给德国友人播放了一组由德国友人捐赠的珍贵影像资料,资料记载了1934年前后青岛的市民生活以及天主教堂落成启动仪式等,画面清晰,还有彩色的画面,非常宝贵。”。据青岛市档案馆副馆长杨来青介绍,在 1920年以前,关于德占时期的青岛的历史资料非常少,1920年之后有非常多的德国朋友来捐献一些宝贵的历史资料。“我们也希望加强中德之间交流与沟通,共同搜集更多更珍贵的资料,真实还原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新青岛,新的起点

11月9日访问团一行还来到位于市北区的青岛印象•山项目,通过实地考察探访,了解了青岛优秀建筑文化如何在新建筑上得到传承和发扬,尤其在之前已经对青岛早期优秀建筑进行了细致寻访的基础上,对青岛印象•山在建筑细节和设计理念上的理解就更加深刻,访问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赞叹:中国的新建筑这样好,选材这样精良;中国普通的居民小区能有如此优美的园林,这在德国也不多见。你们能够在新建筑上对青岛建筑风格进行传承,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做法,如果我们能够住在中国,也一定会选择这样的房子。 
 

(访问团参观青岛印象•山)

11月10日,根据既定行程,访问团一行重点参观了青岛市新城区的建设风貌。东海路的现代都市风光,五四广场的恢弘气度以及游人如织的欢乐祥和,奥帆基地的旖旎风采,都给客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赞叹于青岛老城风貌保护工作扎实的同时,更惊叹于青岛现代化发展的突出成就。在青岛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他们表示:青岛的将来完全不输于甚至超过像柏林、法兰克福这样的城市,成为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型城市,而且通过这次访问他们也相信实现这样的规划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架友谊桥梁,筑新的梦想

由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主办、青岛城市建设集团承办的此次访问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日报、中新社、青岛电视台、青岛广播电台、大众日报、青岛日报、半岛都市报、青岛晚报、青岛早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连续跟踪报道。访问团所到之处也是受到了热烈欢迎,众多专家学者和热心市民更是纷纷主动要求参与到此次交流活动中来。
行程即将结束时,访问团团长Muller对待此行用了三个“没想到”来概括。“没想到青岛的老建筑保留得这么多,保留得这么好,我们合唱团一位工程师是专门做老建筑维修的,他带着批判的眼光而来,却被这种保护深深折服。”Muller说,“第二个‘没想到’是,我们知道青岛很美丽,但是没有想到这么美丽,是一座现代化的美丽城市。最后一个‘没想到’是,我们没想到青岛人和媒体这么热情好客,看那段历史看现在的城市,觉得青岛人民都很友好。”
访问行程最后一天,访问团与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共同商定,将成立德中友谊青岛联盟,通过联合更多的热心人士和团体,持续推动德国与青岛的友好往来与交流,共筑中德友谊。

【部分媒体报道链接】
http://news.qingdaonews.com/qingdao/2014-11/04/content_10751573.htm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11-05/6755566.shtml
http://qingdao.iqilu.com/qdgushi/2014/1106/2201326.shtml
http://politics.gmw.cn/2014-11/12/content_13819114.htm
http://www.chinanews.com/shipin/cnstv/2014/11-06/news519904.shtml
http://news.qingdaonews.com/qingdao/2014-11/06/content_10755654.htm
http://news.163.com/14/1112/12/AARPIF5100014Q4P.html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411/20141108/news_20141108_2471300.shtml
http://www.dailyqd.com/2014-11/07/content_160848.htm
http://www.chinanews.com/shipin/2014/11-10/news5211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