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老兵后裔:两只中国茶杯开启我的青岛寻踪之旅
2014-11-06 09:59:00


俾斯麦军营旧址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水产馆


青网讯 11月5日上午九点,德国老兵后裔和德国“中国青岛”合唱团一行47人(旅青德国后裔23人,“青岛合唱团”团员24人)在青岛城市建设交流协会的组织下登上小鱼山公园,俯瞰老城区市容,随后来到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参观俾斯麦军营旧址。

 

现年77岁的德国第二代后裔Dieter Schmidt先生接受记者的采访

 

在旅青德国后裔参观了俾斯麦军营旧址后,青网记者有机会采访了德国老兵第二代后裔Dieter Schmidt。他称自己的父亲曾在1900年来青参与修建总督府、海军基地,在青岛一呆就是六年。他是此次来访的唯一一位第二代德国老兵后裔,现在已经77岁的他,看起来身体十分硬朗,面对记者的提问还开玩笑道:“来之前我姐姐跟我讲,父亲当年在青岛说不定会有女朋友,你这次去青岛也许会找到我们的亲人”。

这是Dieter Schmidt第一次来青岛,在整理父亲的旧物时,发现了父亲的相册,里面都是记载当年父亲在青岛时候的照片,于是对青岛有了模糊的印象,想来看看当年父亲所在的这座东方海滨之城是什么样子。“我很高兴的是,今天来到青岛,看到有些建筑还是相册里的样子。这些建筑能保持当年的原貌没有被破坏,让我感到很兴奋。德国在二战期间旧建筑被损坏,现在花大量人力物力修葺,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我希望青岛能把这些古建筑保留下去”。

 

德国“中国青岛”合唱团身着水手服在海洋大学俾斯麦军营旧址前合唱《水手之歌》

 

德国“中国青岛”合唱团的统一服装和印有“中国青岛”的合唱团标志

 

随后在俾斯麦军营旧址前的空地上,合唱团为大家献上了一曲《水手之歌》。这个来自德国的“中国青岛”水手合唱团成立于1911年,而他们的合唱团标志会正是一枚铜钱,铜钱四周印有“中国青岛”四个汉字,这个标志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时光未曾改变。一个德国“原装”的合唱团为什么要起这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呢?合唱团的团长迪特本策告诉记者,合唱团最初正是由一些上世纪初曾经到访过青岛的水手,返乡之后,时常怀念在青岛这座东方海滨之城的时光,于是聚合组织成立了名为“中国青岛”的水手合唱团。

 

Petra Gabriel-Boldt在接受记者采访

Petra Gabriel-Boldt称自己的爷爷是军营里的牧师,他在青岛呆了两年,在青岛认识了一位修表匠,幸运的是通过这位修表匠结识了他的妻子,也就是自己的奶奶。“因为在我出生后爷爷已经去世了,所以我没法从爷爷口中得知关于青岛的故事或者他当年的经历,只是我偶然在家里发现了两只中国茶杯,我开始对中国感兴趣,我的表妹家里有关于当年祖辈在青岛的相册,翻看相册让我对中国、对青岛的兴趣更浓厚了。这次并不是我第一次来青岛,在大概2006年的时候我就曾来过青岛,当时想搜集资料,收集和爷爷有关的故事,我去了港口和码头,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资料信息。我还知道我爷爷在青岛认识一位中国女孩,那时我爷爷还不认识我奶奶,那位中国女孩后来也在德国生活,我也去拜访过她在德国的墓地。

访问团在青期间,将考察青岛城市建设风貌与改革发展状况,探访八大关、小鱼山、崂山等历史文化街区景点,参观迎宾馆、海滨旅馆旧址,一战炮台山遗址、青啤博物馆等建筑文化景观;在老城区寻访凭吊前辈工作生活的遗迹;与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青岛城市建设集团及青岛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举办 “一战百年 祈愿和平——德国老兵后裔青岛寻踪”中德民间文化主题交流活动,共同回顾和探寻青岛的历史,祈愿发展与和平。

【据 青网  记者 李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