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11时,23位来自德国的一战德国老兵后裔,来到了位于海大鱼山校区的俾斯麦兵营旧址等地。他们站在祖辈父辈曾经站过的地方,依稀辨认着时间留下的印记。记者了解到,受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德国一战老兵后裔和德国“中国青岛合唱团”联合友好访问团成员,千里迢迢来到青岛“寻踪”。一周时间里,访问团将参观青岛迎宾馆、青岛海滨旅馆旧址、青岛一战炮台山遗址,并参加“一战百年,祈愿和平——德国老兵后裔青岛寻踪”中德民间文化交流主题活动。
穆勒:爷爷嘱托定要来青
这些德国一战老兵后裔大多来自德国的一个小镇。一百多年前,这个小镇上有大批年轻人成为了水兵,有的在青岛度过了一段时光。23名后裔中,年龄都在60岁以上,大多是第三代。到青岛看一看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
作为此次来青的德国访问团组织者,穆勒已经是三年内第二次来青。他说,爷爷被当时的德国政府征召,来到青岛当兵,是一名海军炮兵,1914年日德战争发生,随着德国的战败,他的爷爷随被俘士兵一起被送到了日本,后来辗转回到德国家乡。 “爷爷经常给我的父亲讲在青岛的经历,我小时也曾听过。 ”穆勒说,爷爷曾说过,他感觉青岛人非常善良。在青岛时,除了在兵营训练,士兵们还会到水兵俱乐部喝啤酒、唱歌,甚至还会到当时的维多利亚海水浴场游泳。穆勒说,爷爷曾嘱咐他,有机会一定要到青岛看看,可直到两三年前他才第一次来到这里。
佩德拉:写书纪念那段传奇
现年63岁的佩德拉·加布里埃尔已是第二次来青。她还专门写过两本书,讲述祖父在青岛的故事。 1902年前后,佩德拉·加布里埃尔的祖父作为一名普通水兵来到青岛,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20岁到22岁的时光。“我们家里有两个杯子,是从青岛带回德国的,我觉得很好奇。 ”佩德拉·加布里埃尔说,自己出生时,祖父早已去世。但祖父从青岛带回德国的两个茶杯,却吸引了佩德拉·加布里埃尔的注意。叔叔等长辈的讲述、祖父留下来的青岛到德国的来往信件、两个茶杯,这些都成了她了解祖父青岛时光的方式。
2006年前后,对祖父的故事产生兴趣的佩德拉·加布里埃尔第一次到青岛,寻找祖父在青岛的足迹,青岛各处的港口、码头,这些德国战船曾经停泊、卸货的地点,都成了佩德拉·加布里埃尔游览的地方,首次青岛之行,让佩德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回到德国之后,根据祖父在青岛的经历,佩德拉完成了小说《DieKonkubine》,叙说其祖父“传奇”故事。此外,佩德拉还写了一部电子书,内容同样是关于祖父的青岛故事。
对佩德拉来说,自己的整个家族都与青岛有关系。佩德拉的祖父在青期间,曾经与一名修表匠结识,战争结束后佩德拉的祖父回到德国并试图寻找这位老朋友,期间他结识了佩德拉的祖母。在青岛时,佩德拉的祖父与著名的德国牧师卫礼贤私交甚好。在为写作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佩德拉得知卫礼贤的孙女生活在德国。她专门找到了这位后人,两人还成为了朋友。
迪特尔:看父亲设计的建筑
大高个、头发泛白、步履缓慢,在23名后裔里,今年77岁的迪特尔·施密特是为数不多的第二代。 “父亲的老房子卖掉时,我们整理旧物品,发现了一本相册,里面都是父亲在青岛时的照片,因为这个相册我才对父亲的青岛岁月有所了解。”迪特尔·施密特介绍,他出生时父亲艾伯特·施密特已经60岁,他3岁时父亲离世。
迪特尔·施密特的父亲艾伯特·施密特曾前后两次来青岛。 1900年,艾伯特来到中国,辗转来青岛度过了两年。1905年,艾伯特再次来到青岛,一直停留到1909年。在青岛前后6年时间里,作为设计师和工程师,艾伯特曾参与过小鱼山原有3座炮台、俾斯麦军营、总督府的设计和建造。“姐姐说,你是最小的,你代表我们去青岛吧。 ”迪特尔说,他的父亲有6个孩子,现在还健在的除了他,还有他93岁的姐姐和85岁的哥哥,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带着家人的嘱托来到青岛,看一看父亲在青岛设计的建筑。
23名后裔:“传家宝”送给青岛
营房上新哥特式的装饰、花岗岩砌筑的墙壁、小型的罗马柱、陈旧的地下室出口……昨日上午,绕着海大的俾斯麦军营旧址转了一圈又一圈,不少德国一战老兵后裔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第一次来青岛的迪特尔·施密特觉得,青岛是个非常漂亮的城市。 “很多照片里见到过的建筑,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让我很惊讶。 ”在采访的最后,迪特尔·施密特还开起了玩笑,他即将启程来青岛时,姐姐曾经嘱托他,让他找一找“在青岛的亲人”,家里的几个孩子开起父亲的玩笑,说父亲可能在青岛有过女朋友。
记者了解到,受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德国一战老兵后裔和德国“中国青岛合唱团”联合友好访问团成员,千里迢迢来到青岛“寻踪”。访问团在青期间,将考察青岛城市建设风貌与改革发展状况,探访小鱼山、八大关等历史建筑及街区,在老城区巡访凭吊先辈生活工作过的遗迹,并与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青岛城建集团及专家学者各界举办“一战百年,祈愿和平——德国老兵后裔青岛寻踪”中德民间文化交流主题活动。部分后裔还将自己家中珍藏的历史照片、信件原件或复印件带到了青岛,在之后的交流会上,捐献给青岛,成为珍贵史料的一部分。
【新闻链接】
中国青岛合唱团成员全是德国人
昨日,来自“中国青岛合唱团”的24名成员,也与德国一战老兵后裔一起,来到他们歌词中无数次提及的“青岛”,赴小鱼山公园、俾斯麦兵营旧址等地,感受了一把真实的青岛。
据了解,“中国青岛合唱团”成立于1911年,上世纪初,一些曾经到访过青岛的老兵或水手,在返回故乡后,时常怀念起在这个东方国度海滨之城的时光,于是组织成立了名为“中国青岛合唱团”,常常一起歌唱,在歌词中追忆曾经的青岛时光。一百多年来,合唱团成员更换了几代人,但歌词、名称和标识上的青岛元素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他们一直用歌唱延续着与青岛的渊源和对中国、青岛这座城市的向往。
昨日上午,站在俾斯麦军营的旧址前,22名统一着装的合唱团成员,再次唱起了熟悉的《水兵之歌》,歌词里多次有“青岛”的发音。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终于把这首歌,唱到了创作者最想要回到的地方
(来源:青岛晚报 记者 王晓雨 实习生 金铎)